綠能時代來臨!台電2022風光發電屢創新高
綠能時代來臨!台電2022風光發電屢創新高經濟部本部新聞 2023-06-16 15:10 台灣電力公司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110252台電今(16)日舉辦2023年度股東常會,台電表示,近年政府、民間與台電致力推動綠電發展,至去年底止,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已佔整體電力系統的25%, 風光發電量不僅於去年12月首度突破600萬瓩大關,今年5月再創787.8萬瓩新高,將近每3度電就有1度電是綠電。台電也指出,去年再生能源淨發購電量近216億度,較前年158億度成長37%,等同提供約530萬家戶全年用電量,也帶來近300萬公噸減碳效益,淨零碳排之路再邁進一步。2023年股東常會由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主持,並由總經理王耀庭向股東說明2022年度營業報告,會中也進行去年度發行公司債情形報告、營業決算報告書及虧損撥補案承認等事項,並舉行兩年一次的董事改選。台電回顧2022年營運情形,用電需求部分,由於高溫氣候延續,去年全國最高用電量於7月22日達4,075萬瓩,首度突破4,000萬瓩;而去年售電量達2,367.6億度,也創下歷年新高。台電說明,面對極端氣候,台電持續妥善規劃機組歲修排程與精準調度應變,於去年用電最高峰當下仍維持穩定供電充裕綠燈。台電表示,至去年底電力系統總裝置容量共達5,374萬瓩,較2021年增加258萬瓩,主要歸因於太陽能與風力提升,而再生能源發購電裝置容量來到1,358萬瓩,突破整體電力系統的25%。台電指出,再生能源大量增加使供電壓力轉移至夜尖峰,也逐步改變了電力調度模式,例如透過水力、燃氣等快速反應的機組靈活搭配,並將抽蓄水力調整為日間抽水儲能、夜間放水發電。台電不斷精進傳統機組調度策略,也結合新時間電價、需量反應等需求面管理措施,增加整體供電穩定性。財務部分,2022年國際燃料價格受烏俄戰爭與極端氣候影響而大漲,導致台電發電與購電燃料成本大幅增加,去年收入總額7,286億元、支出9,556億元,稅前淨損2,270億元,加計所得稅利益7億元後,稅後淨損為2,263億元;至去年底累積虧損2,061億元。台電指出,今年國際燃料價格仍偏高,截至今年4月底止累積虧損共計3,058億元。為求穩健經營以貫徹穩定供電使命,台電自去年起爭取政府支持,包括增資台電1,500億元投入電力建設,以及挹注特別預算500億元等綜合性方式;此外,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今年4月起平均電價調幅11%,預計今年電費收入可增加約600 億元。面對財務挑戰,台電已辦理資產重估,藉此增加淨值以因應未來風險;同時密切掌握國際燃料價格走勢並善用採購策略,以降低燃料成本,戮力減少虧損。因應全球能源轉型及淨零排放趨勢,台電以「先低碳後零碳」及「先示範後導入」策略架構,並從電源端、電網端及需求端三大面向推進,包括持續佈建複循環機組,以及導入減碳技術;台電也致力於強化電網韌性,同時推動節約用電、需量反應等需求面管理措施,以兼顧穩定供電與落實國家淨零排放目標。
立院三讀 新建物屋頂應設太陽光電設備
立院三讀法案 立院三讀 新建物屋頂應設太陽光電設備 | 政治 | 中央社 CNA圖文引用網址 :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05290033.aspx2023/5/29 10:07(5/29 10:29 更新) 立法院會29日三讀通過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中央社製圖)(中央社記者范正祥台北29日電)立法院會今天三讀通過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增訂符合一定條件的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後續經濟部與內政部共同研商相關子法規範。為了解決能源轉型遇到的問題,創造淨零轉型的機會,優化再生能源推動的法制環境,有效整合相關行政程序,加速再生能源發展,行政院會於去年12月8日通過經濟部擬具「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函請立法院審議。除了行政院版本,立法院多位立委及黨團也分別提出修正草案版本,併案審查。立法院會今天完成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三讀程序,主要依照行政院提案通過。太陽光電部分,這次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為有效運用建築物屋頂,經濟部參考德國柏林立法經驗,增訂符合一定條件的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前項建築物範圍、一定規模、一定容量及其計算方式、受光條件及可免除情形的認定標準,另外定之,後續經濟部將與內政部共同研商相關子法規範。德國柏林立法經驗,是指德國柏林市議會於2021年6月17日通過柏林太陽能法,其中第3條要求使用面積逾50平方公尺的新建建築物及既有建築物的翻修改建,自2023年起應設置覆蓋屋頂總面積及屋頂淨面積30%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離岸風電方面,這次修法擴大潛在設置空間。現行條文針對離岸風電定義訂有「不超過領海範圍」等文字,但隨離岸風電進入區塊開發階段,國際離岸風電技術發展已逐步克服水深等條件,因此刪除離岸風力發電設置「不超過領海範圍」的文字,擴大離岸風電可設置範圍,具體開發範圍也會透過跨部會聯合審查機制把關。三讀通過的修正重點,還包括小水力發電部分,鼓勵水利設施納入小水力發電整體規劃。修正原小水力發電定義,除了結合「既有水利設施」的條件,也鼓勵圳路、水道、淨水廠等潛在場域透過引水進行發電,鼓勵多元水利設施參與發電。生質能發電部分,三讀通過的修正條文,刪除原有燃燒型生質能電廠僅能設置於工業區的限制,回歸土地使用管制規範,使農業設施、工廠等農林剩餘資材可就近做生質能料源運用,增加尋址彈性,減少料源集運的環境效應與成本。地熱方面,為使地熱能探勘及開發申請程序及權責機關,有一致明確規範,並加速地熱能探勘許可與地熱能開發許可的審查,推動地熱能發電設備設置,這次修法新增地熱能探勘許可與地熱能開發許可的申請、審查程序等相關規範或限制。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於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提出報告時說,這次條例修正,符合淨零轉型再生能源發展最大化的政策方向,可建構再生能源更友善的發展環境及精進國家再生能源法制基礎,並積極回應社會大眾對再生能源發展期待。(編輯:楊蘭軒)1120529立法院會29日三讀通過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增訂符合一定條件的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圖為台北市信義新城頂樓的太陽能板。(中央社檔案照片)#再生能源#太陽光電================有房屋想要規劃太陽能? 歡迎來電洽詢~捷茂綠能科技03-468-8886-陽光屋頂 盡在捷茂-點我看更多 ⇓ ⇓ ⇓https://www.giemao.com/
台電曾文生:電價須漲,政府不會永遠補貼
2023/06/02 14:58MoneyDJ新聞 2023-06-02 14:58:50 記者 羅毓嘉 報導引用圖文 網址 https://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a8fdaf7d-652e-4ee4-8ea3-ee9cf9f63de8經濟部政務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附圖) 在今日舉行的「2023 台新淨零電力高峰論壇」上表示,台灣能源輸入比重高,在近幾年的全球能源價格飆升期間,政府因顧慮輸入型通膨而採取凍漲、由台電吸收虧損的做法,然而長期來看,電價勢必還是要調漲,平穩台電的虧損狀況,政府不可能永遠藉由補貼台電虧損來維持當前的電價。曾文生指出,目前台電發電成本3.9元/度,是高於當前電價的,這也意味著電價並沒有反映真實成本,其中的虧損都是由台電來吸收。不過曾文生表示,事實上在2020年之前,電價與台電的發電成本乃是正向掛鉤,也讓台電每年可以固定獲得約200億元左右的盈餘,但燃料成本在疫情、戰爭擾動下飆升,才使政府不得不介入凍漲電價。曾文生也對參與論壇的工商業界代表喊話,「台電的虧損長期還是要弭平,不會永遠由政府來補貼,這是不可能的」。藉此呼籲工商業儘早投入相關因應措施,包括投資、建置再生能源,與政府共同承擔電力系統乃至能源的升級工作。曾文生表示,台灣的用電密度是全球排名前5名,一年發電度數超過3000億度,電網的重新設計和重新規劃就變得非常重要;面對電力淨零與穩供目標,台電除提升零碳電源供給外,也須強化電網韌性與風險管理,為台灣打造「淨零韌性」新電力。曾文生也指出,台灣具有資通訊技術優勢與工業生產基礎,可在推動電力系統淨零同時,篩選優勢項目,培植本土產業,進軍國際綠能設備市場。
能源轉型戰/俄烏戰爭引爆危機!加速歐盟「綠能轉型」
能源轉型戰/俄烏戰爭引爆危機!加速歐盟「綠能轉型」記者蔡姍伶/專題報導2023-05-25 10:00:00|2023-05-31 14:19:45圖文引用網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6146314?utm_source=recommend&utm_medium=RWD▲俄烏戰爭加速了歐盟本就在進行的、能源轉型的腳步。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能源問題可說是2022年歐洲最重要的課題,俄羅斯於同年2月入侵烏克蘭,讓能源依賴的缺點更加具體,特別冬天龐大的供暖需求,讓歐洲大陸面臨史上最嚴重的能源危機之一;在那之前,歐盟推行綠色能源已行之有年,而俄烏戰爭的爆發,也成為促進歐洲能源轉型的「加速器」。能源危機始末-為何會這麼嚴重?當俄烏戰爭於2022年2月24日揭開序幕後,西方陣營針對俄國採取一系列制裁和孤立措施,作為回應,俄羅斯將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減少了約80%。俄國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並在2022年3月指示,中央銀行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對「不友好國家」運送天然氣等能源的費用,須轉用俄國盧布支付。2022年4月,為了因應戰爭對石油市場帶來的震盪,國際能源署(IEA)從緊急庫存中釋放了 1.2 億桶石油。同年6月,歐盟發布了第6套制裁措施,包括全面禁止從俄羅斯海運原油和石油產品進口,同時呼籲成員國制定減少使用天然氣目標、進行能源市場改革,並召開特別會議,討論歐盟為冬季節省天然氣的緊急計劃。2022年8月底,俄羅斯以維護管線為由,停止通過北溪天然氣管道向歐洲輸送天然氣,再度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去年9月26日至29日,北溪天然氣管線數次被檢測到氣體洩漏。(圖/美聯社/達志影像)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討論對俄羅斯石油設定價格上限後,俄羅斯在同年9月初表示,俄國將暫停供應石油和相關產品,給那些同意設價格上限的國家。隨後9月底發生的北溪天然氣管線爆炸事件,又進一步加劇能源緊張。俄羅斯之所以將能源當成報復的利器,是因戰爭爆發前,歐洲就有約40%的天然氣和27%的石油來自俄羅斯,一下子銳減,能源價格因此飛漲,還引發後續一連串危機,許多歐洲國家都經歷了幾十年未見的通貨膨脹,生活成本節節攀升,罷工和抗議活動接二連三,迄今未息。▲歐洲的抗議示威從2022延伸至2023,很多人都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了。(圖/美聯社/達志影像)用不起瓦斯與暖氣 差點凍死、餓死的老人彼時歐洲面臨的情況有多嚴峻?若用希臘統計局去年10月公布的數據為例,當時希臘的天然氣價格創下歷史新高,年漲幅達到驚人的332%。英國終結能源貧窮聯盟(End Fuel Poverty Coalition, EFPC)則指出,有些行動不便的人甚至都不敢替自己的輪椅充電,因為擔心付不起電費。如何生存成了弱勢人民在凜冬中的大問題,去年冬天,英國1名住在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的老太太艾琳(Irene)就被鄰居通報,用不起熱水和烹飪瓦斯,只能靠微型電暖器和吐司過活,恐有凍死、餓死之憂,要求社福機構介入。像艾琳這樣依靠社會福利金過活的獨居老人,根本無力應對急漲的物價,付不出高額能源費用的案例比比皆是。▲英國老太太艾琳去年冬天差點餓死、凍死,因為她連基本的熱水和烹飪瓦斯都用不起了。(圖/翻攝自每日郵報)更慘的是,這波危機也讓多數中產階級都大喊吃不消,甚至被打入貧窮。32歲的英國人妻巴肯(Ruby Blaken)表示,自己過去從不擔心能源帳單,但戰爭爆發後,他們不只要多付3倍以上的錢,還被迫取消孩子的課後活動,每天都在研究怎樣能省更多,看似平凡的小家電,用起來都成為奢侈:「我已經盡量避免使用烤麵包機和微波爐之類的東西,並加快做事的速度,但我還是不確定以後該怎麼辦。」▲現代家庭幾乎已鮮少使用的木柴,去年冬天也突然出現囤貨潮、民眾瘋搶。(圖/美聯社/達志影像)上述這些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的案例,都是去年發生的真實故事,而且都不是特例。為了緩解能源緊張,多個歐洲國家一度被迫延後放棄化石燃料或核能,重啟部分燃煤電廠以應對。不過,有鑑於歐盟與俄羅斯的能源斷裂可能會是永久性的,歐盟正朝著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系統邁進,也就是可再生能源。什麼是可再生能源?根據聯合國氣候行動官網、國際能源署定義,可再生能源是指「從自然資源中獲得的能源」,補充率高於消耗率,產生的有害氣體排放量遠低於化石燃料,還能從大自然不斷得到補充,每個國家或地區會依照其地理優勢,發展出最適合自己的能源種類。相較之下,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往往需要數億年的時間才能形成,燃燒時還會產生大量有害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二氧化碳。常見的可再生能源,大致可分為:太陽能(SOLAR ENERGY)、風能(WIND ENERGY)、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水力(HYDROPOWER)、海洋能(OCEAN ENERGY)、生物能源(BIOENERGY)等等。▲風力與太陽能在歐洲部分國家是主要的再生能源。(圖/美聯社/達志影像)切割俄國能源 歐盟想達成什麼清潔能源目標?2021年時,歐盟規定2030年的可再生能源,須占最終能源消耗總量的40%,但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數月,就已開始討論是否該將標準提高到45%。全球能源智庫「Ember」預計,隨著太陽能和風力動能的增加,歐洲的化石燃料發電量將下降20%,特別自2018年以來,歐洲的太陽能產能已翻了1倍,並有望在未來4年內增長2倍。國際能源署(IEA)在其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表示,數十年來,化石燃料產生了約80%的總能源需求,到了2030年這一比例將變為75%,到2050年將變為60%,而這僅僅是基於既定政策,如果各國落實舉措,甚至加快承諾的腳步,這些百分比還會更低。當然,再生能源並非無敵,除了前期要投入大量資金和時間,遇到急切需求也不如傳統能源方便,發展還得視地區而定,不是有錢有時間就行;所以即便是歐盟綠能發展最優秀的國家,也是經過多年努力,才讓再生能源的占比步步攀升。只不過戰爭來的突然,面對蒲亭的野心,歐洲反應時間不多,只得緊抓再生能源這根救命繩,而能源安全也成為全球重中之重。
台灣能源轉型遠遠落後 沒時間可浪費
台灣能源轉型遠遠落後 沒時間可浪費04:102023/06/08 中國時報 張薷圖文來源 中國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0608000371-260110?chdtv台灣美國商會發布2023台灣白皮書,直指台灣能源轉型進度遠遠落後。圖為彰濱雙綠能電場。(台電提供) 蔡政府力拚能源轉型,各界仍質疑台灣未來恐出現能源缺口,台灣美國商會7日發表《2023台灣白皮書》,也認為台灣力求大幅調整能源結構,進度卻「遠遠落後」,恐衝擊產業運作及國家安全,呼籲政府確保供電充裕。另外,美國商會已規畫與3位總統參選人見面,提問能源、基礎建設等議題。 美國商會今年以「沒有時間可以浪費(No time to waste)」為題,呼籲台灣政府把握當下機會,運用此刻國際前所未有的關注、支持和善意,來改善商業環境以鼓勵投資,同時敦促相關機關於法規或草案修訂時,落實60天的公告及評論期限,並提升挹注創新醫療投資,及在招標公共基礎建設重要項目方面採用國際慣例。 另外,商會也肯定,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進度,日前已簽署首批協定,除讓台灣接軌國際、提振經濟活力,期待能繼續推動邊貿易協定和自由貿易協定。該白皮書指出,2022年所提102項議題僅8項獲解決,希望能加強與台灣政府溝通,而今年提出95項建議,聚焦良好法制作業、能源、數位化、人才等4大面向,調查發現,雖有88%企業計畫投資台灣,卻對缺工、穩定供電議題有疑慮。 能源方面,台灣自從決定逐步廢核以來,能源供給高度取決於再生能源開發,尤其是離岸風電,以及更加依賴液化天然氣。但全球面臨溫室氣體減排壓力,加上企業的綠能需求逐漸增加,在在加強穩定電源與具競爭性電價的迫切性。 美國商會中包括能源供應商與大規模能源用戶的會員企業,持續要求台灣提出明確的規畫藍圖,列出政府如何確保電力充裕,讓企業得以切實盤點能源使用。美國商會指出,現行離岸風電開發案在地化生產的規定嚴苛,已造成工程延誤與成本增加,有待政府重新思考。此外,考量液化天然氣在未來能源供給扮關鍵角色,氣轉電專案進展必須透明化。 台灣政府應調整阻礙能源開發案的現行法規、提供更多價格等誘因以鼓勵相關投資、積極探索其他替代能源的可行性,例如地熱與綠色氫能,以期提升台灣的能源自給率。 台灣美國商會執行長張韶韵強調,關於供電問題政府必須往前看,未來一定需要更多電,以符合台灣全方位需求。至於綠電發展,這涉及供、需平衡問題,美商會希望能看到政府更清楚的藍圖,包括何時能有多少綠電,大用戶、小用戶想買電又是如何釐定,及台灣即將成立碳權交易所,美商會希望能看到政府更清楚藍圖。張韶韵指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還有許多待完善之處,例如土地取得,如何與社區合作,應有明確的指導原則。但針對核電議題,張韶韵稱,這不在政府允許的能源政策,所以不予評論。但她說,包括去碳技術的發展、海洋能等藍電,可再深化發展。
士電、亞力、華城、中興電等機電大廠,迎來未來至少三年營運榮景
機電大廠 迎至少三年榮景沈美幸/台北報導 2023年6月29日 週四 上午4:10https://readers.ctee.com.tw/cm/20230629/a28ab4/1246850/share士電(1503)、亞力(1514)、華城(1519)、中興電(1513)等機電大廠,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而受益,迎來未來至少三年營運榮景,加上太陽能電廠或升壓站統包工程,目前累積在手訂單均突破百億元,訂單能見度超過三年,今年營收及獲利有機會挑戰史上新高。亞力表示,除來自強韌電網計畫的變壓器及開關等設備訂單,台電獲竹科升壓站20億元大單,也拿下竹園超高壓變電所161kV靜態同步補償器統包新建工程」案,金額20.77億元。此外,也接獲兩家半導體大廠建廠所需GSI開關、配電盤及變壓器等重電設備訂單,而太陽能電廠升壓站的統包工程接單也有斬獲,整體在手訂單首度突破百億元達103億元,訂單能見度至少三年。據指出,亞力很早就打入國內兩大晶圓半導體大廠建廠設備供應鏈體系,一家半導體晶圓大廠前進新加坡設廠,向亞力採購不斷電等設備訂單15億元,最快年底出貨。另一家晶圓半導體大廠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及日本熊本建廠,也向亞力採購不斷電設備,兩家晶圓半導體大廠今、明兩年挹注亞力營收上看30億元。華城總經理許逸德表示,台電電網計畫、外銷及綠能產業,各占華城營收三分之一。持續接獲台電及北美變壓器訂單,太陽能光電廠升壓站案場持續交貨,華城在手訂單首度超過百億元,部分訂單能見度長達三年。士電主管指出,台電強韌電網計畫、能源轉型及外銷,是士電今年營運三大成長動能。今年每季營運都比去年同期成長,全年營收及獲利追求比去年成長,續創歷史新高。士電陸續接獲三地能源在台南七股建置太陽能漁電共生案場儲能系統,以及泓德能源在台南柳營建206MW漁電共生及儲能案場統、友達雲林建置太陽能電廠等統包工程,加上桃園機場機電工程標案,未來三~五年交貨金額超過百億元。中興電董事長江義福表示,中興電來自台電及民間企業GIS開關訂單230~250億元,工程統包工程訂單70億元,目前在手訂單金額330億元,2025年訂單不成問題,部分訂單能見度甚至看到2030年。
能源轉型戰/太陽能光電潛力大 「綠領薪貴」前景看好
能源轉型戰/太陽能光電潛力大 「綠領薪貴」前景看好記者蔡姍伶/專題報導圖文引用網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6146357?utm_source=recommend&utm_medium=RWD▲推動綠能的建設過程需要大量來自不同領域的人才,共同投入。(圖/台灣電力公司提供)太陽能光電是近年最夯的產業之一,陸續都有新公司掛牌上市,台灣起步較晚,但政策亦日趨完善化。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蔡佳晉認為,雖然台灣對太陽能的誤解頗深,不過太陽能發展快速,不只有助解決農業生計問題,還有利於地方創生,而且近年在全球重視環境永續的潮流下,也吸引越來越多人投入綠能產業。做中學習!了解台灣優勢 太陽能光電發展空間大 蔡佳晉指出,太陽能這幾年發展很快,目前比較多的還是發電方面,也就是創能,儲能也有很顯著的成長,邁向零碳排又近了一步。此外,因為風力和太陽能屬於間歇性再生能源,也須做些節能與儲能相互搭配、來做電力的節省跟調度。嚴格來說,台灣的太陽能起步,在電力創能方面,以起跑線來講,達成大概15%左右,儲能則大概只有5%,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投入太陽能產業,用蔡佳晉的話說,是以「佈道」的精神在進行推廣,因為綠電是未來趨勢,但台灣現有的再生能源中,地熱不太可行、成本太貴,達到經濟規模的幾乎沒有,亦無足夠的生質能,加上核能又要除役,若剩下的再不發展,那台灣也不用談綠能了:「台灣最穩定的就是風跟太陽能,沒有別的solution(解決方案)」。今時今日,太陽能技術已相對成熟,台灣也有良好的土木人才、機電人才,又有自己的模板和設計,只是土地的問題必須好好解決。蔡佳晉感嘆,台灣現行的土地變更政策並不友善,應該要有明確的分類和標準,開發才會順利,就好像做西裝的要自己找布料、自己織布,發展一定慢;告知業者布在哪裡,要什麼布才能做,發展就能比較快。由於看好綠能發展潛力,蔡佳晉認為,市場空間大,新興公司會持續成立,人力需求也會越來越多。此外,綠能產業工作相當多元,並不只需要光電方面的人才,除非涉及到高端設計或工程,否則都是邊做邊學居多,呼籲對新能源有熱忱,對環保永續有使命,對抗氣候變遷有理想者一同投入。根據「104人力銀行」去年底的一項調查報告,因為氣候環境變遷,包含台灣在內、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承諾2050年淨零碳排,面對歐美陸續實施碳稅、綠色轉型逐漸成為必然,各產業對「綠領人才」的需求強度都有增加,2022年全站綠領相關工作機會數,平均每月就有6305個,比6年前成長1倍。不只台灣,其他推廣再生能源的國家,也都積極尋求更多人力,德國有太陽能公司還開辦了專門的職業學校,因應俄烏衝突後高漲的能源成本,以及越發強勁的綠能需求,加速招募來自各種背景、對再生能源有興趣者,加入培訓行列。態度決定一切!綠能產業伸「橄欖枝」 人才多元化綠能產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範圍有多廣泛?未來發展性如何?在太陽能產業擔任人資的陳小姐告訴《NOWnews今日新聞》,現在年輕人找工作未必只在意薪資福利,綠能領域對大家來說比較新,成長空間很大,還有政府的大力推動跟支持,而且也包含很多跨領域的人才,像是專案管理、行銷企劃、機電設計、土木工程,只要夠積極、願發揮,對現在的求職者是蠻有前景的產業。在業界擔任儲能專案經理的丁先生也說, 綠能產業,包括儲能,發展才10幾年,相較其他產業算是非常新,想加入可以趁早,因為新產業要學的東西比較多,先把東西學完了,就有機會成為領先者。何況很多國際大廠,都開始要求供應商以零碳排為目標、要有ESG,並牽涉了往下的全部工業,已經接近剛性需求了,直言:「這個產業絕對不會發光一陣子就沒有了,這是未來的趨勢,可能20年、30年甚至50年,全世界都會需要綠能產業開始發達」,不愁沒工作機會。至於必須具備的能力和態度,丁先生回應:「以我本身的經驗,就算是相關產業,能用在這份工作上的、過去的經歷,大概不到20%,剩下80%都是新的東西。」所以不管是哪方面的工作或背景,重點還是要有接受新事物的觀念,如果想在這個產業立足的話,就不能只會本科系的東西,也無法只用一套就行走天下。丁先生進一步解釋,雖然以前就有儲能、電池相關的工作經驗,但遠遠不夠應付現在的工作,所以一開始難免要調整自己的腳步,到現在還是不斷學習:「能源政策隨時都在變更,必須要能隨時接受新的方式、新的做法,從工作的內容做適應性的調整。」過程儘管辛苦,但學到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這些就是最大的收穫,不管對公司還是自己都是非常好的經驗。20多歲、在太陽能公司從事法務的吳小姐也抱持相同看法,「這個產業即使對法律系來說也很新」,不只法律、技術都不斷在更新,初入社會就投入這份工作的她,也是持續在吸收新知:「而且還要有應變能力、危機處理能力、溝通能力,由於常會跟政府部門、地方相關人士溝通,去處理每次的紛爭,或是一些新制度的更改,都要不停更新。」慶幸這產業也很願意接受、培養沒有經驗的應屆畢業生。雖然新興產業充滿挑戰, 3人倒是沒有過「撐不下去了」的想法,工作辛苦是一定的,可看到從土地變更、申請各個建設等前端作業,到案廠正式掛錶、開始發電,還有邀請各種人才加入公司,從零到有將案場建置完畢,都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人資陳小姐並補充,積極性一定要有,以及勇於嘗試,不要害怕,一般公司也會不定期推出教育訓練,幫助員工跟上最新發展與政策法規,歡迎有志者一起為綠能、地球盡一份心力。
〈大亞董座開講〉轉型成完整能源鏈管理廠 目標2025年太陽能容量450MW
〈大亞董座開講〉轉型成完整能源鏈管理廠 目標2025年太陽能容量450MW鉅亨網記者沈筱禎 台北 2023年6月5日 週一 上午11:19圖文來源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201514大亞董事長沈尚弘表示,集團轉型成完整能源鏈管理廠,目標2025年太陽能容量450MW。(鉅亨網資料照)大亞 (1609-TW) 董事長沈尚弘表示,集團從電線電纜、漆包線走向能源與綠電新領域,把集團定義成完整能源鏈管理廠,開始布局地面大型太陽能廠後,併網容量快速提高,目標 2025 年可以達到 450MW。大亞能源布局進展方面,目前大亞集團旗下有 62 座太陽能案場、總共 207MW 裝置容量,去年發電量達 1.7 億度,相當於 217 座大安森林公園每年吸碳量。另外,開發中容量則有 250MW,預計今年陸續併網,目標 2025 年太陽能併網或建置中可以達到 450MW。沈尚弘指出,早期主要是布局屋頂型太陽能場,不過經營 8 年裝置容量只有40MW,營運相當辛苦,後來布局地面大型太陽能場,裝置容量才開始放大。大亞成立 68 年,10 年前開始進行集團轉型,看準能源範疇包含涵蓋能源來源、電網傳輸、電網轉換、電能儲存、能源管理,而大亞本業中的電線電纜與漆包線,就分別是能源傳輸、能源轉換的重要材料。回顧轉型過程,沈尚弘說,2013-2014 年當時綠電還不是熱門議題,不過公司從 2015 年開始重新擬定集團願景,涵蓋能源串接領導品牌、友善環境的推手,以及員工、客戶、股東社會信賴的社會,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就灌輸 ESG 概念。
中美晶與日立冷氣攜手 打造台灣空調業界最大太陽能光電場域
中美晶與日立冷氣攜手 打造台灣空調業界最大太陽能光電場域引用圖文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72065062023-06-01 18:54 聯合報/ 記者簡永祥/台北即時報導中美晶與日立冷氣攜手, 打造台灣空調業界最大太陽能光電場域。圖/中美晶提供中美晶(5483)集團響應政府發展再生能源政策,與日立冷氣合作建置太陽能系統,攜手打造台灣空調業界最大太陽能光電場域,由中美晶建置與維運太陽光電系統,提供用電大戶解決方案,不僅活化日立冷氣桃園廠區空間,更增加創造綠電效益。今(1)日舉行啟用儀式,見證中美矽晶與日立冷氣共同實踐節能減碳的企業社會責任,中美晶也將持續建構綠能科技與創造潔淨能源,為環境永續貢獻心力。中美晶表示,與日立冷氣桃園工廠共同合作,利用廠區屋頂及停車場等空間建設太陽能光電面板,總裝置容量達到9.6百萬瓦(MW),一年總發電量將近1,086萬度,可供應約3,000戶家庭一年的用電,相當於28,000台2.8kW冷氣機持續運轉1年,每年的節碳效益可達5,513公噸。中美晶進一步指出,集團深耕綠色能源多年,藉由此合作案,與日立冷氣共同打造台灣空調業界單一最大太陽能光電場域。不僅電池、模組都在台灣生產,案場也於台灣建置,降低每一個生產環節的碳足跡,從源頭開始減碳;在地的解決方案可有效縮短供應鏈、建構能源自主性,更強化台灣的能源本土產業鏈的韌性。此外,台灣的製造業實力聞名於世,其能源消耗也相當可觀。根據政府規範,用電大戶須設置 10 % 以上的綠能設備,如何滿足政府要求並維持穩定生產,是許多製造業者的共同課題。中美矽晶事業版圖不斷拓展,從材料提供者延伸至光電案場並從事維運管理,近年更跨入綠電開發及銷售等領域,成為綠能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同時也是客戶滿足綠色用電規範的可靠夥伴,將持續以穩定的能源供應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聯絡我們
CONTACT US